吴江摄影家协会
标题: 即将失传的技艺—记四位“末代”石匠 [打印本页]
作者: 秋波 时间: 2017-1-8 09:58
标题: 即将失传的技艺—记四位“末代”石匠
即将失传的技艺—记四位“末代”石匠
朱学明/摄影
2016.11.30
2016年7-8月间,禹迹桥位于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宝塔街东,跨古頔塘河,属区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的施工方邀请了四位专业维修古建筑的石匠师傅对古桥进行维护修整。7月25那天,气温高达39度,他们仍坚持在禹迹桥上工作,两人扛四五百斤的青石,高温天气闷热,他们一身干爽衣服出门,不多时,浑身就被汗水湿透了。夏天高温时,每天早晨5点上工,中午休息一会,到下午也要干到5点,每年大约出工250天。他们说,现在都是老一辈的人在做石匠,年轻人不愿意做这样的苦活了,所以他们四人祖辈传下来的手艺,就只能传到他们这一代了。
徐春元是这四位最年长的一位,他介绍说,他们三代做石匠,爷爷做石匠时,石匠还叫石半工,意思是石匠人,做半天就算一天的工钱,是其他匠人的一倍,当时技术最好的石匠一天能挣7个铜钿,一般的石匠能挣5-6个铜钿,也是不差的了;他父亲也是做石匠的,但只能混口饭吃,刚够养家糊口,他们有7个兄弟姐妹,家里生活条件差,他12岁就跟着他父亲学石匠,他父亲由于常年石头粉尘积累,矽尘含量超标,造成慢性矽肺,最后死于矽肺;到了七八十年代,石匠又开始吃香起来,民间流传这样的俗语“笃笃笃一块八,不吃鱼来便吃肉”!
他做石匠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光景了,最远到过佳木斯。他最开心的事就是老板叫他们到小饭店吃一顿,就算上馆子店了,还有就是到了冬季,工作结束后叫他们去澡堂洗个澡。最不开心的事是工程款结不到,那就要拖欠他们的工资,最纠结是事,由于他们四人工作单位不固定,哪个施工单位要就到哪里去,常年在外,四处漂泊,没有单位的养老保险。
他们四位匠人的经历,其实是很多传统工匠的一个缩影,很多传统行业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1、从左到时右:1、朱云明,2、徐春元,3、唐菊生,4、朱云康。
徐春元,61岁,苏州枫桥人,有7个兄弟姐妹,12岁开始跟父亲学石匠。他生了个儿子。
朱云明,53岁,苏州木渎金山人,有兄弟3人,父亲是开山石工,他生了个女儿。
朱云康,59岁,苏州枫桥人,,有兄弟4人,父亲石匠,他生了个女儿。
唐菊生,47岁,苏州枫桥人,父亲石匠,他生了个儿子。
2、在卸下买来的青石,青石的颜色要以古桥的颜色相仿。
3、石匠使用的工具,据他们说:“有了这些工具走遍天下都不怕”。
4、2016.7.30,由于连续37-39度高温他们出早工,早上5点到下午5点下工。他们在休息中。
5、卸下的石头用起吊吊起后拖上台阶。
6、他们吃住在原震泽老文体中,四人一间。中午回到宿舍冲个凉。
7、晒衣服。
8、扛起400多斤石头。
9、安装到位。
10、准备的茶水。
11、准备收工。
12、校正护石位子。
13、起吊。
14、把卸下的石头编号,重新按号组装。
15、徐春元好几天没有和家里通电话了,正在和儿子通个电话。
16、据石匠师傅们说,桥顶层面朝上的中间方石雕刻着“轮回”图案,叫“响石”传说皇帝路过造桥时,不小心踩到了那块石头,石头没有安装好,不稳而发出响声,这时皇帝就问那个石匠师傅这块叫什么石,石匠师傅想了想说,就叫“响石”从此这块方石叫“响石”。
17、据石匠师傅们说,桥顶反面面朝下中间方石上雕刻着双龙喜珠“云龙”图案,叫“龙门石”,安装“龙门石”时很有讲究的,一要看时辰,要叫风水先生看好风水,确定好时辰方可安装。二要请当地社会名流、政客赞助和助阵。三要请戏班子助阵演出。两岸观看人群,放花炮、发红包、传统糕点,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18、据石匠师傅们说,桥面上的石头多是花岗石,但是有几块叫结晶花岗石,结晶花岗石与一般的花岗石不一样,它耐酸不易腐蚀。桥的侧边多是青石,青石材质差一点。
19、唐菊生正在切割石头。
20、朱云康正在雕琢石头。
21、徐春元和唐菊生安装石头。
22、中饭了,老板给他们加火食,他们喝的啤酒。
欢迎光临 吴江摄影家协会 (http://www.wjsyjx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