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时间
- 2008-9-4
- 最后登录
- 2012-2-22
- 阅读权限
- 90
- 积分
- 12168
- 精华
- 0
- 帖子
- 334
 
- 金钱
- 0
- 贡献
- 5622
- 威望
- 3106
- 积分
- 12168
- 精华
- 0
- 帖子
- 334
|
想说一说此片的构思,也许,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br/>拍这幅片子,是因吴成光老师的邀请,两人同去同里罗星洲.去以前,目的是很明确的,是去拍日落. <br/>日落,应该说是一个绝对好的题材,然而,在我们这个地方,拍摄这类题材,也只能从以小桥流水人家来烘托,可能,没有大气之势,但如果拍得好,也许有"碧玉"之感. <br/>罗星洲,是一个孤独的岛屿,不大,四面环水,得之拍摄日出\日落之仙境,然而,真正拍了,也会是煞费苦心,既要看太阳之浓淡,也要看空气之纯净,还要看日落时,太阳的所在位置,所谓的恰到好处. <br/>现在奉献拙作,是竖幅构图,其实,在这以前,已经拍了好些横幅的片片.也许,按照一般常规,远处的寺庙是主体,那么,上部的树枝和下部的树叶,则是前景,既然是前景,的确不应该是喧宾夺主. <br/>拍着拍着,看了看头顶的树枝,主干有点粗大,冬天了,没有了叶子,很清晰地显现出弯弯的、下垂的样子,突然感到,如果拟人化一点地联想,那不正是一种“勾日”的造型?如果根据这一个思维去取景、构图,那么,画面产生的内涵,也就有可能区别于常规鉴赏视角。 <br/>拍摄这张片片,是这样的初衷,是把下垂的枝干作为主体,细细看,它的清晰度要高于远处的寺庙。因为是作为主体,所以,收取的部分也就很多,特别注意到粗黑的主干也收了进去,因为,那是为了烘托一个“勾”字,是一种力量的形态化描述。 <br/>对此片,有朋友提出,下部的树叶是累赘部分。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也曾考虑过裁去,但一裁,下部就紧了,略略有“闷”的感觉。此外,细细看,下部的树叶,有着一点高光,这点高光恰恰是增强了空间感,所以舍不得裁。 <br/>个人想法。欢迎批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12-19 19:15:04编辑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