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村搬着板凳儿,我骑大马在父亲肩上赶场。梦中,故乡又来了皮影戏团。
我从皮影艺人,观众,摄影师,台前,幕后,多重角度去拍摄皮影在当代人生活中的状态。其中的拍摄主体代表了有孩子,老人,年轻人各类人对传统艺术的态度。也从侧面反映出,现代农村的孩子缺乏传统文化教育,和对这些传统文化的渴望。同时也是呼吁现代人重视传统文化,勿将这些传统文化丢之一干二净。
此次拍摄的村子是在华县的一个小村庄。华县皮影是中国乃至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所有中国地方皮影乃至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所以专家们认为,华县皮影在国内外皮影史的地位,近似于
秦始皇兵马俑在中外考古史的地位。
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以兽皮或纸板做成的人物剪影,在蜡烛或燃烧的酒精等光源的照射下用隔亮布进行演戏,是中国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表演时,艺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用手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当地流行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皮影戏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传统艺术,老北京人都叫它“驴皮影”。据史书记载,皮影戏始于战国,兴于汉朝,盛于宋代,元代时期传至西亚和欧洲,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很难得,再在那个相似的村子里,听着皮影老腔,忆童年,思故乡。